從針刺基礎研究和臨床病例觀察推測針刺作用生理機制

 

謝慶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暨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經絡系統陽經從手或足至頭,陰經從手至或從足至腹,呈現垂直性的分佈。循經感傳的訊號是沿著經絡傳遞,根據神經解剖生理,推測循經感傳可能發生於脊髓內或感覺皮質內;針刺或電針兩側足三里可增大正中神經體性感覺誘發電位(median nerve-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MN-SEPs)的P25成分,N20成分不變,以及延長正中神經刺激交感神經皮膚反應電位(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的潛伏期(latency)和降低振幅(amplitude),推論針刺刺激可以興奮大腦皮質表淺部分,同時可以發揮抑制效果;針刺右手外關可使右手中指甲微循環的微血管密度先增加然後下降,針刺左手外關不能使右手中指甲微循環的微血管密度增加。針刺右手或左手外關兩者都能使右手甲微循環微血管內紅血球的流速先增加然後下降,推測神經節段也參與針刺的作用。針刺能減少顏面痙攣(facial spasm)的發作頻率和發作嚴重度,推測針刺信號可以經由大腦皮質調節顏面神經核過度興奮的神經元(hyperexcitability neuron)或針刺引發的逆行性信號與顏面神經核來的下行性信號互撞而降低衝動的強度。

    結論是針刺可經由大腦皮質的調節、神經節段的效應以及引發逆向的信號傳遞,達到治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