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起源與發展的探討
黃維三教授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
前言
  經絡學說是針灸學中用以診斷、取穴、處方、和手法的最高指導準則,故有 ”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之語。經絡的發現時代極早,根據黃帝內經的 記載,已有完整的經絡系統,後世歷代醫師,復加闡釋發揮,近二三十年來,由 於針灸熱潮傳遍世界,更引起各國醫學家從多方面加以探討的興趣,本文將經絡 的起源與發展的沿革,作一簡單的介紹,為有志作深入研究者之參考。

材料與方法
  從黃帝內經、扁鵲難經、宋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以及近代中醫經絡之現代研究、與馬王堆出土帛書,摘要論述。

討論與結果
  依常理推測,必定先有腧穴,然後根據針刺腧穴的感傳現象,與腧穴能夠治 療遠隔部位疾病的效果,加以整體觀念的啟示,逐漸聯綴形成十二經絡,稱為正 經,每經各有若干支脈絡脈,和不計其數的孫絡,是為經絡系統主幹。正經之外 ,又有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二經筋、十二經皮部,互相聯接,通上達下,內 連臟腑,外絡肢節,構成人體有機的聯絡網。賴以維繫生命的氣(機能)和血( 體液),便是經過經絡系統的運輸和灌溉,遍佈全身,無微不至,於是建立經絡 學說的理論。經絡學說是逐漸發展而成的,例如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經脈只有十 一條,內經則增為十二經脈;人體腧穴361穴,與十二經脈具有密切關係的,在 內經只有十二經的井滎俞原經合穴,共計66穴,稱為本輸,其他則稱為孔穴,迨 宋王惟一著圖經,始將全部腧穴,分屬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之督任二脈,合稱十 四經穴。奇經八脈在內經只見雛形,歷經戰國元明,才成定論。至於經絡的實質 探討,直至今日,仍在方興未艾。

結論
  經絡學說的產生,係古人從長期臨床實驗中,所得到的結果,再加以推論而 來,它的內涵是多元化的,是具有整體性的。近代的醫學家們分別從解剖學、生 理學、生化學、電磁學、血液流動力學,以及實驗針灸學等不同的方向研究結果 俱都肯定地證明,的確有經絡現象的存在,但尚無法找到經絡的軌跡,因此目前 對經絡的共識,認為經絡系統是人體的自控調節系統,其實質的真相,有待繼續 的研討。

關鍵字:腧穴、經絡、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