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能否解釋人腦的解剖圖

 

梁子安主任

屏東基督教醫院疼痛針刺科

 

一般人因為西醫對人體大腦解剖的結構有深入詳細的瞭解,就覺得西醫相對於中醫較強勢及科學化。如西醫知道大腦的中央前回為運動中樞所在處,是一個人體隨意運動有關的皮質區。該回為椎體束的主要發出部位,控制對側半身骨骼肌運動。中央前回支配身體各部骨骼肌的功能定位,似一肢體倒置在中央前回上的投影【圖一】,其上部(包括旁中央小葉前部)支

 

【圖一】

 

配下肢肌,肛門括約肌和膀胱括約肌的運動;中部支配上肢肌運動;下部支配面、喉、舌肌運動。西醫從很多的研究也知道中央前回受到損害,將引起對側相應部位肌肉的癱瘓(單癱或偏癱)。而中央後回為感覺中樞,接受身體對側淺感覺(如疼痛,濕觸覺),深感覺或本體感覺衝動的傳入。它的次序似一個肢體倒立的投影【圖二】,其上部(包括中央旁小葉後半部)管下肢感覺,中部管上肢感覺,下部管頭、面部的感覺。如果中央後回破壞時,其相應區域可以發生深或淺感覺遲鈍或消失;受到刺激時,則可出現相應肢體蟻爬感。有趣的是西醫卻無法解釋為什麼運動中樞或感覺中樞為何是似一個肢體倒立的投影,而且頭的部位卻又是轉過來如自立般,舌咽,氣管在最下部位呢?【比較圖二a和圖二b】筆者發現中醫的背俞穴及“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頭”,及各經所開竅的關連,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另外中醫

 

【圖二】

 

目前有關的頭皮針針法中各氏各派的頭皮針,有些派氏所定腳的部位可能是另一派訂為手或頭的部位。到底那一派氏說的才對呢?筆者認為如以氣從背俞穴往上注於頭且如電訊或燭光之影般有如層次的展延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因為這往頭上往前的展延,使頭皮的每一點都擁有所有訊息,只是各點在不同的情境刺激下有不同的敏感反應。所以在臨床上很多臨床醫師會發現有時候某派氏所提的點較有效,在另一些病患可能要針刺在其他派氏所提的點

 

效果會好一些。筆者先給「氣」下一個假設,把「氣」當成「能量」,除了「能量」外,還有更重要的「訊息」包括在內。「氣」的傳輸就如我們的電纜或近來的寬頻網一樣,不只傳送電能,主要還帶著各種資訊的電訊。所以當氣血不通時就如「斷訊」或「資訊不足」般臟腑不能好的氣化來發揮功能,病痛就出現了。募俞穴的募有募集之意,募穴為臟腑之氣所結聚之氣;俞猶輸也,背俞穴乃臟腑之氣由內臟輸轉至皮部之處。募穴皆在腹部,背俞穴皆在背部,故難經第六十七難謂:「募皆在陰,俞皆在陽」也。人之五臟六腑各有一募一俞,其穴或在本經(與本臟腑相連屬之經脈),或在他經,然必內當該臟腑所居之部位。在治療上 因募穴為臟腑之氣所結聚之處,俞穴為臟腑之氣輸轉至背部之處,在診斷疾病時,根據俞、募穴出現的體表反應點,可以推知相應臟腑的病變。所以背俞穴帶著五臟六腑各種資訊。在針灸治療上,用以治療所屬臟腑之病候。不過募俞穴,在其基本功能上,尚有治療局部病,及所屬經脈病之作用,此外對臟腑所屬之器官病症,亦有療效,如肝俞亦可治目疾,腎俞亦可治耳聾。《靈樞•經脈》記載:“膀胱是太陽之脈,-上額交巔,-從巔至耳上角-,膽足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胃足陽明之脈-循髮際至額

 

顱,三焦手少陽之脈-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肝足厥陽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靈樞•經筋》篇記載:“足太陽之筋──結於枕骨,手陽明之筋──上左角,絡頭,下右頷。”《靈樞•經別》記載:“少陽之正,指尖別於巔。十二皮部,足太陽膀胱經皮部,足少陽膽經皮部,手少陽三焦經皮部,足陽明胃經皮部皆位於頭部有髮部分;十五絡脈中的足陽明經之絡的豐隆”,“上絡於頭項合諸陽之氣”,督脈之絡長強“沿脊,上項散頭上”,奇經八脈的“督脈者上至風府入屬於腦”,“陽蹺脈者……八風池”,“陽維脈經耳後循側頭,經本神至陽白後還循側頭沿膽經至風池”等,也與頭皮部有密切關係,足見頭部有髮部分,是經絡循行的部位,也是腧穴分佈的部位。“《靈樞•海論第三十三》指出:“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腦為髓之海……。”同時又指出:“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這就從人的生理上向我們說明,髓海充足,則身輕勁足,體強力盛,能享有超過一般年壽的高壽,同時,又從病理的角度,指出了髓海不足所產生的一些反常情況。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它不僅指出了“髓”是精汁之清者,“由脊髓上行入腦。”同時,還把記憶、聽、視、嗅、言等感官功能,統歸於腦。可見中醫學已經認識到頭腦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故頭部就成了人的“精明之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足太陽膀胱之脈雖起目內皆下至踝而終足小指。但由於頭為陽氣之所聚集處,所以頭頂全屬太陽經,又頭上之所以生髮的原因,主要是命門之火蒸騰而化為氣。此氣乃隨著膀胱經脈而運行上達於頭頂,同時血也隨氣而化,然後隨著些氣由太陽膀胱經脈而運行。達於頭頂後再轉化而生頭髮,所以頭髮又叫做「血之餘」。而頭髮所蓋的頭皮在針刺後就可治療全身之疾病。又膀胱俞就在背俞的最底下,如一個火爐般,在下方氣化的血,資訊中間不斷加入各處傳到各背俞穴的氣血給予氣化,再往上層推移至腦而形成了大腦的功能。

因為這層層往上氣化的關係,加上各經的開竅功能,各經所主控功能等就有如一個倒立的人體蓋在大腦上【圖三】。

 

內經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中醫所指的膀胱,除了膀胱本身外還包括腎小管,輸尿管。另膀胱主排泄功能,所以也與大小便有關。當膀胱經病變時之症狀有膝窩似凝結般,腸都像要裂開,並且可能發生外踝不部的氣血阻逆,小腳趾不好運用。所以當這些綜合資訊上升大腦時,大腦的後頂部就是西醫所知的控制膀胱肛門,腳踝,小腿處【圖四;a】。心火之能夠

【圖四】

 

與腎水相交,而將腎水化氣上行,全靠小腸之火。心火在上而在下之小腸卻能導其向下交於腎水,引發命門之火,以蒸動膀胱水,將其化氣上行。同時營血生於心,藏於肝,而能夠引導些營血與衛氣相合者卻為小腸。小腸能宣導心之陽向外達於理,更外達於肌肉,而與膚表之衛氣相合,以成其為陽之功用處,而我們的腰、背、頸、臂,小腸經脈有病變時,肩胛,上臂、前臂會疼痛,即西醫所指大腦控制這些肌肉之運動及感覺的部位就在膀胱、腳再往前面一些的地方【圖四;b】。大腸是肺臟之腑,所以大腸經脈與肺經互為表裡,金穀穴在虎口處,“顏臉合穀收”,大腸經有異常時會牙齒痛,頸部腫脹,所以可理解在大腦,手之後為臉部、牙齒【圖四;c】,腎開竅於耳,我們說話的聲音雖由喉嚨發出,實則它是生於腎而出於肺,所以腎脈上連肺,藉以發生說話的功能,腎臟主,所以腎脈出於口,舌下金津,玉液穴即為腎脈出液之處也。腎主作強,出技巧,又認為髓上合於腦。所以耳、腦、Broca’s area的部位就在這臉之下【圖四;d】。這帶也接近三焦俞傳上來的,這部位與耳鳴、耳聾、口噤不開、口吃、咽腫有關【圖四;e】。胃經脈有病變時會嘴窩、唇生乾瘡。脾臟開竅於口而胃腑之脈卻從外環繞之,而於脾相呼應;再往上之看心俞可見到心之苗為舌又即是脾經之根源【圖四】,舌能分辨食物的五味,而脾能吃出食物的五味,所以脾經散於舌下。嘴唇屬脾,到此就可看出為何在西醫的大腦拼圖上,大腦功能如一人倒立,且頭又是轉過來向下,舌頭在外,氣管又在往下之處。肝開竅於眼,而盲俞穴,上絡心到循喉嚨挾舌本,中醫認為喉嚨屬肺,聲帶氣管也屬肺【圖四;f】,如此看來西醫大腦解剖雖很詳細,但只能說明大腦解剖及所控制部位,但也顯得有點支離破碎,而一般中醫則有些過於朧統,我們如能取長捨短,去蕪存青,從前文推論並假設臟腑之氣由內臟輸轉至背俞穴,命門之火再將膀胱之火蒸騰而化為氣,這些氣、資訊再沿脊、上頂散頭上,並一層層的推移而形成了我們西醫所知的大腦控制拼圖:背俞穴為臟腑之氣輸轉至背部之處---由脊髓上行入腦---腦為髓之海---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頭---精明之府【圖一,二】。更有趣的是雖然肝、胃、脾、心、膽等都只有一個,在左或在右,但經絡卻是雙側成對而背俞穴也有兩排剛好配合兩個大腦半球。如果這推論是對的,中西醫整合醫學就有個很好的基楚,從而可發展出更完整的中樞神經系統,新的生理解剖學,病理學。從這新的觀點再去看各門派的頭皮針可明白各派所找出並在臨床上有效的點不但不衝突,而只是各派的頭皮點,在不同的病情和生理狀況下有不同程度的反應與感應。因為所有的氣、資訊都會一層層的從背俞往推而經過這些點。所以臨床上當你有某一派針穴無效是可取另一派的穴位來針,有按壓出更敏感的點來下針。這又可以和全息針刺法的觀念整了。就如腦後和頸部,背部都可各自獨立一個針刺系統【圖五】,而身體各部位的代表部位就如從背

【圖五】

上傳般,一般一般的蓋上去,往上往前移,過而會穴後就成了倒立的人體,如頭皮針的穴位,不止往前移也同時向左向右推移,耳針的倒立嬰兒像也是很好佐證。頭皮針的穿針法就有意思了因為如此就可把各經的資訊,氣貫串在一起而使氣及功能更能發揮出來,當然比體針的單穴刺法有效。我們如果詳細研究西醫的大腦解剖圖,就會發現其實目前為止西醫只知道手;腳;舌;眼等部位的大腦定位,但對於五臟六腑的胃;肝;肺;心等的大腦定位並不詳,如用背輸穴氣化往大腦推移的推論,或許可協助西醫來定位各五臟六腑在大腦的分佈圖。


 

12.   J. J. Tsuei, F. M. K. Lam, P. Chou: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EDST,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Biology, pp. 67–75, May/Jun. 1996

13.   嚴潔、林亞平、曾婭南、張靜玲:經穴阻抗測定與經絡、臟腑、氣血的相關性,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244-461992

14.   李志超、王援朝、李翠紅、韓明:正常人與胃病患者經絡失衡檢測,中國針灸,343-441991

15.   吳志英、韓筱玉:經穴導電量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診斷初探,中國針灸,237-391990

16.   中根一好,(王佛 譯),重症肌無力與良導絡模式關係的探討,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5(1)581993

17.   鐘傑:傅爾電針入門(大學用書),正光書局,p2-31973

18.   王本顯編著:國外對經絡問題的研究,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p56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