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先生積極發揚中醫,提出「中醫現代化,中西一元化」為目標,設置
「立夫中醫藥學術獎」。在1992年國醫節首度頒發給國際中醫藥針灸學者,獎勵國際研究中醫藥針灸
傑出貢獻者,藉此獎項給予鼓勵及表揚,並激發更多學者專家積極參與中醫藥事業及研究,共同為發
揚中醫藥而努力。在1998年6月22日陳立夫先生以99歲高齡前往德國富萊堡市發揚「中醫國際化」,參
加「立夫國際中醫學院」開校研討會,當時建議施百克教授設置立夫國際中醫學院之教育方針,應加
強中醫及中藥課程,如此才有完整的中醫藥教育。針灸醫學在歐洲發展有所根基,而中醫及中藥的幼
苗在這二年來施百克教授開始編寫教科書及教授,有著播種及耕耘,終於二年針灸課程,再加上二年
中醫藥課程,經過嚴謹考試有21位醫師通過二天的畢業考試,在今年7月30日瑞士國慶節日前夕舉行慶
祝畢業典禮。
瑞士(Swiss, Switzland)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家,屬歐洲心臟地帶,全國總面積41,293平
方公里,人口650萬。由於地理位置在德、法、奧、義強悍鄰國邊緣,為了避免衝突逐漸凝聚形成,
有說德語的德語區、法語區、義大利語區及羅曼語區共同組成中立、和平、民主的典範及特色的國家
。瑞士國民平均所得高居先進國家之冠,有銀行、保險業務、觀光、鐘錶、瑞士刀、精密工業、化學
工業等。瑞士大部份面積為阿爾卑斯山脈是瑞士的特徵,境內海拔3,600公尺以上山峰有50多座,高山
冰雪融化後,豐沛的雪水大量流下,因此源於瑞士境內的河川為數不少,並形成很多大湖、絕壁和冰
河,夾雜著蒼翠的森林,沃野牧場,地貌多樣化,全國植物多樣化,風景優美,有山有水,壯麗阿爾
卑斯山,綠意盎然的田野風光,整齊清潔的城市街道,氣質典雅的人民,使瑞士成為高品質的國家,
有歐洲公園之稱,每年觀光客相當多,有如人間伊甸園。
瑞士西北方的巴塞爾市(Basel)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區人口只有20萬,為瑞士德語區,但位於德
法瑞三國交界,故德語、法語、英語都可溝通,由於是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大
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坐落在萊茵河畔,為瑞士最大的重要河港,成為交通和商業的中心,同時也是一
個先進的工業中心。有銀行和保險公司集聚,以國際金融都市而繁榮,在化學、藥品、化妝品、電機
、精密工具、機械、紡織、鐘錶等工業盛名。製藥公司有汽巴嘉基公司(Ciba)、羅德化學公司(Roche)
和桑多斯公司(Sandoz)等,巴塞爾可稱為世界的大藥房。
巴塞爾大學在1460年教皇庇護二世即在此設置,是瑞士第一所大學。由於早期在瑞士唯一的最高
學府,因此具有無比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為人文主義古典文學的中心,網羅許多著名教授,又因造
紙及印刷業作重大革新,出版很多學術名著。歐洲印刷術由東方中國傳入,較著名為起於德國麥茵市
古騰堡在1454年開始印刷精美的書籍,同時影響使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展開。1491年在此出
版拉丁文《聖經》,1515年出版第一部希臘文《新約聖約》等,而解剖學家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年),在解剖學《人體結構》共7卷,於1542年在巴塞爾市出版,該書第一次將人的骨骼
和內臟準確表示,除文字外還有300張精緻的木刻插圖圖譜,有3張全身骨骼圖,44張肌肉圖。現該書
在巴塞爾大學解剖學博物館展示,這書影響全世界醫學的發展。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在1869年在該大學任教,1872年在此發表他的第一本著作《悲劇的誕生》(今年為尼釆逝世100週年)
。巴塞爾也是國際著名大學城之一。
德國中醫研究所位在德國西南部富萊堡市(Freidbug),是德國黑森林在南方大門,黑森林是重
要木材產地,也是有名渡假勝地。黑森林並非指黑色的森林,而是由於廣大茂密的林木,形成一片蔥
翠墨綠的奇景,才有黑森林之稱。這一片一望無際黑森林區,以樅、檜、櫸及橡樹為主,每到秋天,
到處都是似火的紅葉,風光秀麗令人陶醉。富萊堡市是大學城,富萊堡大學創於1457年,存在主義的
哲學大師海德格教授(Prof. Martin Heidegger)(1898-1976年),在此任教,並曾擔任過校長之
職。
施百克教授於1965年畢業於柏林大學醫學院,曾到亞洲學習中醫藥及中文,1977年曾在上海中醫
學院學習針灸,1976年翻譯針灸書籍靈樞經,1987年完成德文版中醫學,作為德國醫師學習中醫學的
教科書,為德國中醫針灸早期的拓展者。在1984年4月因中醫學及針灸學著作豐富,勤奮教書寫書,
著作中醫針灸書籍二十多本書,在歐洲受到肯定與好評,被中國醫藥學院聘為榮譽教授。他的代表著
作有中醫學、針灸腧穴、針灸治療學、靈樞經德文譯本及針灸穴道解剖圖譜等。他曾擔任德國醫師針
灸醫學會會長自1980-1985年(醫學會創立於1951年,明年五十週年慶),他在1974年在黑森林富萊
堡市成立德國中醫研究所,教授醫師針灸醫學。在1986年曾率團帶醫師來中國醫藥學院進修針灸密集
班。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先生在1992年首度頒發「國際立夫中醫藥學術獎」。由於施百克教授
擔任此學術獎的歐洲地區提名推薦人及召集人,每年幾乎都來到中國醫藥學院作學術交流,在1996年
與董事長陳立夫先生簽約同意在歐洲設置「立夫國際中醫學院」,於1998年邀請董事長陳立夫先生、
王廷輔董事、哈鴻潛教授及董事長公子陳澤寵先生前往歐洲舉行「立夫國際中醫學院」開校典禮,並
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陳立夫先生相當前瞻指出歐洲已將針灸醫學有所發展,而應加強中醫理論
及中藥發展,如此中國醫學教育在歐洲才能扎根結實。
德國中醫研究所成立至今25年,但只教授針灸醫學,若要突破中藥方劑,則要進口中藥,由於目
前德國對於中藥進口管制相當嚴,以致施百克教授在富萊堡市50公里外瑞士巴塞爾市,首先與介於德
、法、瑞三國的瑞士巴塞爾市的巴塞爾大學風濕部米樂教授(Prof. Dr. Miller)風濕病及針灸鎮痛
方面合作,病患的治痛及針灸基理的研究,並在醫學院開針灸課程,且在瑞士第一家疼痛醫院設立針
灸及中醫藥門診,然後在這家醫院開設「立夫國際中醫學院」,在原先學習二年的針灸醫學的醫師們
,徵求與篩選對中醫藥興趣者,再學習二年中醫藥課程,尤其是傷寒論、金匱要略、藥物學及方劑學
等。瑞士是全世界首富國家,但是植物療法(Phytotherapy)有其傳統,病患也開始嘗試接受中藥療
法,經過一共學習中醫藥針灸四年教育,有著首屆畢業生,施百克教授邀請哈鴻潛教授及我參予二天
立夫中醫學院的嚴謹畢業考試,有21位通過考試,中醫藥在歐洲開始播種種子及耕耘。
立夫國際中醫學院的中醫藥考試共舉行二天,於七月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第一天為上午三小時
中醫學考試,下午三小時臨床實地考試;第二天為上午三小時中藥學及方劑學筆試,下午三小時辨認
中藥及方劑實地考試。中醫學考試共60題,有16題中醫基礎學,26題臟象學說,4題病機病理學,4題
中醫診斷學及10題辨證論治學,全部問答題回答。考試制度發源於我國,而他們參加考試要另外交費
報名,考試方法靈活嚴謹。對於臨床實地考試,由預約指定的病患給予望、聞、問、切四診,施百克
教授相當強調舌診及脈診,甚至說若醫師未給予舌診及脈診,即非典型的中醫師診察。詳細的診察,
病患也相當耐心的配合,漫長細心的四診,看著他們東張西望舌質、舌苔、舌下診察、左握右把寸關
尺、浮中沉的診脈,沒有使用聽診器,沒有用血壓計,思維寫下八綱辨證論治,開立針灸穴道處方及
中藥方劑,劑量及加減的處方,一個個播種的中醫師在歐洲慢慢的誕生。
對於中藥的實地考試,給予每個個塑膠的正方透明的盒子,內裝中藥,並填上號碼,由醫師學生
寫出何種中藥、性味、歸經及功用,對於方劑的實地考試,在一個個圓盤放入湯劑的中藥方劑,寫出
何方劑、何種味藥、劑量及功用,如桂枝湯、麻黃湯等。另外由藥劑師給予面試,由植物學家Zeller
先生及藥劑師Ernst給予認識中藥的考試。Zeller告訴我傷寒論中,有許多藥物在歐洲也有種植。二天
的考試,可見他們教學與學習的札根,也看出醫師們的努力敬業及考試的嚴謹慎重。
辛苦的播種、耕耘,也有愉快的慶祝,七月二十九日晚上,師生們及攜伴前往萊茵河乘船夜遊慶
祝,萊茵河是歐洲具有歷史及文化傳統的河流,源出瑞士東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經過列支敦斯登、
奧地利、瑞士、法國、德國、荷蘭共六國,在荷蘭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820英里。在巴塞爾市乘
船,而船中有音樂及享用豐富晚餐,由醫師學生請老師聚餐,有如我們的謝師宴,學生們對施百克教
授相當尊敬,很尊師重道。在七月三十日週日上午為隆重的畢業典禮,由施百克教授親自主持,德國
由von Olenhuson歐陽福生律師代表富萊堡市市長參加(歐陽福生律師為市政府顧問律師),瑞士巴塞
爾疼痛醫學院院長Dr. Gallacchi及我國駐瑞士大使黃允哲等參加並致詞,我國駐瑞士代表處齊王德秘
書及僑領林慶文先生等也參加觀禮,二十一位醫師攜帶親友參加與媒體有報紙、電台及電視台記者參
加。哈教授代表陳立夫董事長致詞,贏得大家熱烈鼓掌。謝明村校長也交由哈教授分發給每位醫師中
國醫藥學院簡介及學院2000年鑰匙圈作紀念。醫師學生代表致詞,感謝施百克教授教學認真,不只使
他們成為中醫師,也要使他們成為中國人。他們特別感謝陳立夫先生,二年前他們曾見過陳立夫先生
九十九歲高齡參加開學典禮,他們很期待他能來參加畢業典禮,這所學校以陳立夫先生名字命名,但
一○一歲高齡於長途旅行較不合適,以致由我們帶回他們的祝福,身體健康。會後接受電台、電視及
新聞媒體的訪問,並且在當天電視台、電台以新聞專訪報導及隔天報紙登載。畢業典禮後,由五位著
當地民俗服裝且打鼓者從古城門帶領老師、學生及親友們,隨著鼓聲的樂聲響徹雪霄遊行,有著巴塞
爾市的傳統,一行來到位在萊茵河畔的古老的餐廳金星飯店,大家一同慶祝。哈教授與我在七月三十
一日瑞士國慶日前夕晚上搭機返國,但我們猶可看到瑞士國慶日慶祝的感受。瑞士是歐洲的心臟,中
醫藥已在歐洲播種、萌芽,希望大家參加耕耘及歡呼的收割。
施百克教授、立夫國際中醫學院董事會各位董事、立夫國際中醫學院第一屆畢業同學、各位女
士先生:
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我在德國富萊堡參加「立夫國際中醫學院(歐洲)開校研討會」,一所
大學水準的中醫學院於焉誕生,正式的中醫學教育在歐洲踏出了第一步。臨行在蘇黎世機場與施百克
教授話別時約定,兩年後我將回來參加立夫國際中醫學院第一屆畢業典禮。如今此歷史時刻終於到來。
在此,我特別要感謝施百克教授,和立夫國際中醫學院的同仁,他們的努力使校務快速發展,
去年(1999)十月立夫國際中醫學院在瑞士Basel設校,今年又逢第一屆中醫學士班畢業吉辰,我衷
心向各位畢業同學表達祝賀之意。
中醫西漸,始入歐洲,約於十七世紀,針灸傳至歐洲,流傳歐陸各國,直到今日針灸仍為中醫
在歐洲之主流。然西方醫師學習中醫者卻鮮少應用中醫理論於診斷,更少用中藥於臨床治療。此皆
肇因於歐洲缺少中醫養成教育有以致之。我曾向施百克教授建議立夫國際中醫學院之教育方針應首
重加強中醫、中藥課程以補過去之不足,兩年來已逐漸付諸實行了。
傳統的中醫學和現代的西醫學,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其發展的過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醫學系統
,但是兩者並不相悖,因為醫學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不同的文化背景蘊育出不同的醫學是很自然
的事。最重要的是兩者的終極目的都是為病人解除病痛,維護人類健康。是中西醫共同的願望。
中醫有數千年的歷史,救人無算。我常常說「救人無囿於中西之分,為學應盡明古今之道」,
余多年來倡導中醫現代化、中西醫一元化,迄至目前,我的呼籲已逐漸為中西醫所接受,成果也慢
慢浮現了。最具體的就是表現在「立夫中醫藥學術獎」上。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於一九九二年
創設了此獎,過去八年已頒發四屆,獲獎人分別來自世界各國家地區,包括歐洲、美洲、日本、韓
國、中國大陸和台灣。此說明世界各國家地區很多科學家都在從事中醫、中藥、針灸的研究,而且
成果斐然。我很樂觀未來會有更多中、西醫攜手研究傳統中醫藥。
諸君為歐洲醫學菁英,如今修習中醫有成,獲得中醫學位,學貫中西,成為術德兼備之中、西
醫師,切望諸君擷中、西醫之所長為病患服務,貢獻人類健康。
歷史上有唐鑑真大師(688-801年)東渡日本,傳播唐朝的文化、佛教及醫學,為日本人受封 為「傳燈大師」,艱困航行,第六次才渡海成功,當時已六十七歲。而陳立夫先生在九十九歲高齡 相當有毅力及眼光前瞻,為發揚中醫藥於歐洲,長途飛機航行前往歐洲,在歐洲瑞士巴塞爾成立「 立夫國際中醫學院」播種,如今已經萌芽,他當時繞地球一周,經由美國返回,期望世界五大洲都 成立國際中醫學院之雄心大志,而今首先於歐洲為中醫藥播種、耕耘及萌芽,希望更多人前往世界 開拓中醫藥事業,「中醫國際化」已經是指日可期的。(2000,08.01,瑞士國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