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參加香港舉辦「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感想

張永賢 教授

中國醫藥學院暨附設醫院


前言-香港

  香港原為廣東省寶安縣的一個小島,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訂立南京條約,內中一 項為割讓香港。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讓九龍。1898年,英國再以防衛理由,租借北至深圳河一 帶及其鄰近島嶼,稱其為新界,租借為期99年。

  香港過去曾是中國南海一個地瘠人少,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開埠初期,主要是鴉片貿易中心, 中英貿易轉運站及英僑居住地,由於設定是自由港的方針,吸引各方的資金,在20世紀初,香港進 入轉口貿易時代,經濟呈穩定發展。在60-70年代,世界科技突飛猛進,香港以其良好條件,經濟起 飛,成為東西海空交通的重要據點、世界貿易自由港、購物天堂、美食世界,成為東方明珠、亞洲 四小龍、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在1997年7月1日歸還中國大陸,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全境1,070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及離島四部分。香港古時盛產「莞香」 (香級香料),便稱「香港」。人口現有600餘萬,地小人稠,高樓大廈林立,人口密度為世界第一 ,語言以廣東話為最流行方語及英語,現在開始也用普通話。


中醫藥在香港

  中國傳統醫學有幾千年歷史,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50年前,香港居民的主要醫療照顧 是以中醫中藥為主。當時西醫只有一間瑪麗醫院和少數的執業西醫,而西醫由於教會診所或醫院為 了醫療的需要,在醫院或診所開始招收生徒;隨著科技的進展,西醫診療能力大增,香港接受英國 人的影響,而大力發展,到了六十年代,西醫成為治病的主流,而中醫卻因為沒有相對的學府以提 昇中醫的教育水準,而開始沒落。

  香港醫務委員會只是為註冊西醫而設,對中醫採取不理、不問、不重視,官方對中醫欽定的職 稱是「生草藥販賣者」(Herbalist),這種職稱未被承認為醫務人員的範疇,沒有社會地位,禁止 使用現代醫療儀器,法律還規定註冊西醫不能與中醫共同使用一個診所,對中醫設下重重障礙,教 育部門不接受中醫學院申請備案,對中醫學科不予承認。近讀謝永光編著《香港中醫藥史話》,可 說是一部香港中醫藥血淚的奮鬥史,在港英政府歧視、壓抑、排擠的惡劣環境下,中醫藥業同仁不 辭艱苦,奮鬥圖存。一面創辦中醫學院,以培育繼承傳統醫學的新血及提高學術水準;一方面積極 展開慈善活動,辦理贈診施藥以嘉惠貧病。百年來前輩們在這環境下默默地耕耘,為延續中醫藥命 脈和維護廣大人民健康作出卓越的貢獻。

  八十年代末期,香港政府對中醫藥的態度漸趨積極,在1989年委任「中醫藥工作小組」,研究 香港中醫藥的使用和中醫執業情形,在1995年成立「香港中醫藥發展籌備委員會」,就如何促進中 醫藥發展和制定規管中醫藥業的規範做了大量基礎工作,1997年發表公眾諮詢文件。1997年香港回 歸大陸,特區政府成立,帶來中醫藥發展的契機。在《香港特區基本法》第138條明確定明,「香港 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藥和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政策」。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 度中施政報告,首次施政即宣稱政府要推動中醫藥發展,要使香港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重點提出 有關中醫藥發展方向,要成功推行這政策,必須建立堅實的中醫藥科研基礎和培養中醫藥優秀人才 。在1999年7月14日在立法會通過《中醫藥條例》,奠定中醫藥在香港發展的基礎,使香港的中醫專 業和中藥產業首次獲得法律的保障和規管。1999年9月成立「中醫藥管理委員會」,開始籌備公元2000 年初開始中醫註冊程序和中醫藥業的監管細則。目的是要使中醫藥業能取得法定的專業地位,同時 為積極發展中醫藥,提供發展中醫藥專業和中藥產業的基礎架構和政策,例如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培 訓、中醫在公共衛生體系中的定位,和公立的中藥檢定設施等。政府創造有利的中醫藥投資動機以 及對發展這項新專業和新工業提供實質的協助。與中醫藥發展有關的兩個執行部門,即衛生署和工 業署,而教育及人力統籌局也積極參與。香港正全方位努力,透過立法、專業註冊、執業登記,中 醫藥專業在公共衛生架構中定位、中藥產的發展藍圖和人才培訓、科技創新等政策來推動。


應邀參加香港浸會大學主辦-邁向21世紀中醫藥的發展之「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

  在邁向21世紀之時,於2000年元月27-29日由香港浸會大學主辦,在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 行召開邁向21世紀中醫藥之「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這次大會主題報告特別邀請六位主講,有 大陸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振吉教授主講「中國大陸的中醫藥臨床和科學研究」;聯合國世界衛 生組織(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官員陳懇醫師主講「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傳統醫學」;香港醫院管 理局副執行總監高永文醫師主講「香港中醫藥發展的現狀和展望」;台灣中國醫藥學院張永賢教 授主講「台灣的中醫教育與臨床」;日本國立癌症中央病院內科主任安達勇博士主講「日本傳統醫 學的研究現狀」及韓國東方醫學韓醫學研究所藥物研發部金貞淑博士主講「韓國傳統醫藥的現況及 管理」。另外大會共收集到學術論文152篇,經專家委員會審閱列入會議交流的學術論文80篇,作 為會議交流論文報告,而分為「中醫藥發展現狀與理論探導」、「中藥化學成分與質量控制」、「 中藥理論與臨床研究」及「中藥新技術與產品開發及市場」等四個專題組。出席這次會議有來自亞 洲、歐洲、美洲、澳洲等國地區,共五百多名代表參加。這些論文匯編,集成專著《2000年中醫藥 國際學術會議特刊》,由香港亞洲醫藥雜誌社出刊。而且預告第二屆「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在公 元2001年元月23-26日,仍在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這次學術大會中,同時成立「海外中醫藥同學會」,由於大陸有30所中醫藥學院(其中7所為 中醫藥大學),目前有一千多人在國外,分別在世界各國學術、醫療等單位工作,這些旅居在國外 的中醫藥專業精英人士,紛紛成立中醫藥學術團體,如在日中國科技聯盟醫藥協會、英國中醫藥學 會、中國旅美中醫院校同學會、上海中醫藥大學校友會、香港中醫學會等,大家共襄盛舉成立「海 外中醫藥同學會」,作學術交流、信息交流、友情交流的聚會,共商如何進一步發揮中醫學的作用 ,對中醫藥21世紀在世界更廣泛傳播。「在日中國科技聯盟醫藥協會」目前會員有200人,這次出版 「日本傳統醫藥現狀與趨勢」受到國內外中醫藥界矚目。


參觀訪問香港的大學設置中醫藥學院

  香港有600萬人口,共有八所大學,香港的教育系統為小學六年,中學五年,中學畢業後參加會 考,按照成績選擇大學預科課程,通常為二年,以致大學一般為三年制(醫學系例外)。每年學費 統一為四萬五千港幣(十八萬台幣)。有醫學院的大學只有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創校於1956年,雖然無醫學院,但以理學院為基礎,在1998年秋季開辦全港第一個全日制的中 醫學學位課程,五年制中醫學系(四年學習,第五年為臨床實習),這是香港有史以來首次獲大學 資助委員會批准開辦的大學中醫課程,每年招收學生三十名,校長為謝志偉教授,兼任中醫藥學院 院長,也為港府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主席,相當支持中醫藥,開始建教學、公眾教育及研究發展的中 醫藥學院大樓,投資建築費用港幣一億五百萬(六億台幣),預期2001年4月落成,為香港中醫藥高 等教育、科技及專業人才培訓基地,也是香港中醫藥發展重心。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有四個書院,其中新亞書院成立於1949年,今年正好50週年慶。由醫學院及理學院大力支持成 立中醫學院,設計中醫學課程,在1999年秋季開辦全日制中醫學士學位課程,首度招生十五名學生 ,為五年制中醫學系,前三年修讀114學分,文史、通識、中醫、中藥、西醫、生命科學等課程,後 二年為臨床實習。也設置中醫學碩士及中醫學理學碩士課程。香港中文大學對中藥研究已有二十多 年經驗,設有中藥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管理委員會主席為梁秉中教授,他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 ,也是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有1,600床,有11部門 開始與中醫藥相結合研究,其中梁教授是骨科醫師,使用中藥應用在糖尿病者免除截肢患者,香港 一年因糖尿病截肢患者有200位,義肢適應於年青者,而老人效果不佳,現使用中藥,有85%不需要 截肢的效果。


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最早成立的大學,醫學院也是最早,於1910年成立,有近百年歷史。國父孫中山先生在1892 年為香港西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這所學院後來併入香港大學醫學院。最近成立中醫藥學院,但是最 早在1991年首先在專業進修學院設立中醫藥學部,開辦中醫藥學與針灸學課程。目前更提供多元化中 醫藥課程,包括中醫學、中藥學、針灸學、中醫骨傷科學及中藥營養學等。除教學中心,也設立「中 醫臨床中心」,有內科、針灸、骨傷科專科門診及康復專科門診。香港大學校長鄭耀宗教授,兼任中 醫藥學院署理院長,而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部主任為許少珍教授。


  會後特別參觀訪問這三所大學。謝謝承蒙香港浸會大學謝志偉校長的接見,中醫學院楊維益教授 及趙中振教授的接待及介紹;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兼任中醫中藥研究所管理委員會主席梁秉中 教授及畢培曦教授、車鎮濤教授接見及作簡報介紹,梁院長並邀請我們參加今年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 書院50週年慶舉辦「國際中醫治癌研討會」;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部主任許少珍教授及謝 慶綿醫師的接待。得到相當溫馨的香港之中醫藥學院訪問交流,香港中醫藥事業正百花齊放,大家為 中醫藥事業很願意與我們學術交流。


結 語

  香港是大陸對外貿易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大陸中藥材的最大輸出地。由於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 地,對於中醫藥教育忽視,但1997年香港回歸大陸之後,開始重視中醫藥,特區《基本法》138條說 明「香港特區政府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藥和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政策」。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首次施 政報告中,提出有關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方向,要使香港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在1999年7月立法會通 過《中醫藥條例》,9月成立「中醫藥管理局」。香港有八所大學,現有浸會大學、中文大學及香港 大學開始設有中醫學系,積極培養中醫藥優秀人才,提供中醫藥大樓場所,從事堅實中醫藥科研環境 ,有著中醫藥高等教育培育,科研及專業人才耕耘。香港是東方明珠、東西海空交通的重要據點、世 界貿易自由港、亞洲四小龍之一、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對於中醫藥事業的開始重視,會如香港的港 花洋紫荊花盛開一般,甚至有中西醫學結合的燦爛火花,千禧龍年,有著傳統與科技的結合。 (200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