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針灸效應的信息觀

陳國鎮 教授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


摘要

  由經絡的電性研究結果可知,它具有導電佳、導波快和優勢方向等特性,在生物體內透過它, 可以傳導物質、能量和信息,以達到溝通整合所有組織、器官和系統,表現生理和心理的機能。針 灸的效應在調節經絡的溝通狀況,以及調配能量和信息的分布。經絡若恢復正常的傳導機能和方向 ,患者體內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即可得到正常的分配。生物體內除了物質和能量之外,還充滿各 種信息。不同的信息群主導著不同組織或器官的形成和功能,信息群之間彼此又有著微妙的諧和關 係,共同構成生命機能的信息組態。信息的組態隨時都在變動,只要不偏離恢復的範圍,就屬於正 常的變動。可是當它的變動超越界限時,生物體即使還沒有發生組織的變異,也會出現不正常的生 理我心理現象。此時若能善用針灸的調理,將偏頗的信息組態調整回來,在臨床上必可收到療效。 針灸結合通訊科技,可以發揮更大的信息效應,也會為將來的醫學,開拓更大的視野和發展空間。


引言

  針灸的效應的探討是個陳年的論題,以現代的知識來說,就是在闡釋針灸對生物體的作用機轉 ,在穴位上扎針或溫灸,到底會給生物體的生理帶來何種影響?這是臨床醫生和一般人都很想了解 的答案。
  古人常用陰平陽秘、氣血中和、五行生剋和補虛瀉實的概念,來詮釋針灸的臨床效應,這些對 於現代人非但陌生,甚至是完全不認識。因此讀古人的典籍或解說,常常無法意會也無法言傳,如 此的代溝使得針灸的傳承,出現逐漸式微的跡象。
  由於生活的背景和受教育的不同,現代人思考針灸的問題時,只會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知 識,而不是陰陽、氣血等的經驗概念。這樣的認知代溝若要填平,必須先了解經絡穴位的科學意義 ,才能憑藉現在的認知,進一步詮釋針灸的可能效應。
  從第二次世界大戟結束前後起,就有人在研究皮膚的電阻抗[1,2],並且提出如圖(一)的等效 電路模型。在1950年日本的中谷義雄首先發現,人體皮膚上的穴位和經絡,都是導電性質比較良好 的點和線[3]。經過中外其他研究者的驗證後,發現這些點和線與中醫的穴位和經絡頗為吻合[4,5] ,從此以後大家就稱經絡為良導絡。
圖一

  由於生物體受到電刺激時,必然會有主動和機動的因應行為,1989年以後,我將過去的模型加 以修改成為圖(二)的等效電路[6]。經過與實驗數據的比較,發現理論與實驗相當吻合。之後, 我即以此理論為依據研究經絡的特性,逐漸看到經絡的基本電性。

圖二

  根據經絡的基本電性、網路通訊的法則、生物學以及物理學的知識,針灸所具備的效應即不言 可喻。其中尤以信息的調整,最不為人所知和所用,本文即在討論針灸的信息效應。


經絡的基本電性

  綜合許多人的研究結果發現,經絡不僅導電的能力較好,傳導電磁波的導波速率也比較快:因 此將經絡說成良導絡,確實是很好的認知,然而必須包含導電及導波兩者皆佳的意思。
  專電是指傳導電流,帶電的粒子沿著經絡流過,碰到的阻力會比較小,也就是經絡上周圍組織 的導電度大一些。經絡極化的實驗數據也告訴我們,人體內的電訊波沿著經絡傳播,也會比在周圍 的組織裡傳播跑得快一點。
  進一步的比較更發現,經絡的導電和導波都具有優勢的方向性。導電的優勢方向,就是導電度 較大的方向。沿著四肢導電的優勢方向,都是由末梢指向身體。這和五輸穴的經氣流動,竟然是相 同的方向。因此古人所說的十二經的經氣,極可能就是現代人所知的電流。
  經絡導波的優勢方向,就是波速比較快的方向。從手足陰陽面經絡的實驗數據分析顯示,經絡 導波的優勢方向,正好符合精專營氣,繞著十二經運行時,所具有的陰昇陽降的規律。因此古人所 說的精專營氣,極可能就是現代人所知道的電磁波。
  由經絡的這些電性,讓我們可以領悟到,經絡其實是生物體內的生理溝通網。它能溝通的東西 無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電荷運動產生電流,電荷必然是由有質量的粒子來攜帶,所以能導電即 能傳導物質;電磁波是能波,所以導波就是有傳導能量的效應;無論導電或導波都可以同時攜帶信 息,所以也就有傳導信息的效應。
  一個生物體的生理,就靠這三大類的東西交錯溝通,維繫著機動、複雜又有準則的新陳代謝、 環境適應和傳宗接代的生命功能和任務。在經絡的胚胎發育觀裡[7],我們可以看到,經絡的溝通 可以導致細胞的整合。這種溝通整合的效果,對於胚胎的發育,是極為必要的功能需求。即使在胎 兒成形後,或者在成人的身上,經絡在眾多細胞和分化系統之間,仍然扮演著仲介網路的角色,如 圖(三)為細胞和分化系統的上通下達,隱藏在生物體內默默地工作。

圖三

  由於它沒有特殊的組織結構,而且具有傳導多種東西的溝通功能,經絡即成為生物體內最可調 變的生理網路。古人就採用了調節經絡做為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以達到調節細胞和分化系統的機能 ,進而獲得健康和養生之利,這是何等高明理智的選擇!
  我們如今從經絡電性的研究結果中,能否對於針灸的作用機轉,比起過去的人,有更進一步的 認知或推斷?


針灸的質能效應

  金屬的針體刺入人體,固然對人體會產生壓力及破壞力,就材料科學來看,兩個異類物體互相 接觸,還會產生接觸電壓。這個電壓會使局部的組織,產生有梯度的極化作用,針體和人體間就有 相互的吸引力,針灸的術語稱這樣的現象為「得氣」。
  從這樣的反應來看,「得氣」就是外來的針體要和人體藕合,以取得兩者互動關係的第一步。 身體健康的人對於入侵的外來物,必然立即起而反應,而且力道強勁,得氣的狀況也就很明顯。反 過來說,氣虛體弱的人對於外物的入侵,反應不僅遲鈍也棉軟無力,得氣自然是遲緩模糊,也就是 針與人要取得互動,其聯繫過程不能很緊密而立即。所以下針時的針感反應,就被臨床醫生當作治 療兼診斯的第一步。
  其次入針後的提插捻轉等手法,即利用這人針藕合的力量,做各種變化的刺激,以疏通經絡的 障礙,改善其溝通的功能,使相關的組織、器官或系統的生理狀況,得以恢復正常的運作,也就是 從失衡的回歸平衡的生理狀態。在臨床上所表現的效能,就是令人覺得神乎其技的針刺療效。
  不過,這只提到針刺對經絡電性調變,輾轉改變其溝通整合能力的效果,中醫的口訣說:「不 通則痛,通則不痛」意思就是疏通了溝通上的障礙,莫名的疼痛即可緩解。其實針刺還有生化物質 催生,以及信息傳遞的其他效應,這些都一起發生在針刺後的治療過程中。總體而言,針刺的效果 主要在改善患者的經絡溝通狀況。


溫灸的質能效應

  用艾條點燃直接溫灸穴位,或者配合薑芒片、食鹽、藥材等,一起放在穴位上溫灸,甚至現在 的雷射光灸,讓人首先想到的效應,無非是熱能的傳遞,也就是能量對人體機能的調理效應。
  熱能確實具有疏通經絡障礙,改善溝通狀況的效果。在溝通有障礙的身體部位,能量的配送缺 乏時,經常都是溫度比較低,甚至肌肉呈現局部痙攣的現象,用手指輕巧地觸碰按壓該處的肌肉組 織,可以發現類似繩索打結似的壓痛點。
  溫灸對於這類的疾病調理,確有散瘀化結的作用,因為溫灸所提供的熱能進入身體以後可以融 化寒障,使經絡的溝通獲得改善,也提昇相關細胞的代謝率,使生理的機能上升。所以溫灸的治療 ,常用在治療虛症的疾病上,對患者具有補虛的效果。
  實際上,溫灸時部分動能較高的物質微粒,也會深入皮膚進入人體內,例如艾草的揮發性物質 ,進入人妓可以興奮經絡和細胞的機能,達到疏通障礙提昇生理功能的療效。這是溫灸另外一面的 物質效應,和熱能相伴為用,發生在治療的過程中。
  以雷射光取代傳統的艾灸,大致著眼於能量的等價觀點,以光能的熱效應作為溫灸的熱源:這 樣的灸法缺少了物質的加強效應,就臨床的療效而言,雷射光灸與傳統的艾灸並不相等,但是從下 一節的信息觀來看,卻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針灸的信息效應

  除了質能效應之外,針灸的治療還具有調理信息的效應,也就是說針刺或溫灸的操作時,醫生 還在不知不覺中對患者做了信息的調整。以中醫的術語來說,就是對患者的氣血,做了補瀉或生剋 的調節,使它們回歸中和的狀態。
  然而一般人所謂的氣血,還比較偏向質能的認知,實際上任何生命體,不僅具有物質和能量的 生命相(life phase),還有類似電腦軟體般的信息指令,以及靈活的心智,做為生命更高等的相 。
  信息這個生命相,就是指揮生命各種機能的指令,由於它的號令所產生的調變,才使得能量有 多種多樣的型式,以驅動各種的物質。所以信息是位在能量之上,會令人覺得虛幻飄忽的生命相, 它像能量位在物質之上,具有似真又似幻的性質。
  由於現代的醫生和一般人,都是接受物質科學的教育,也接受它所改善的物質生活,在內心裡 都有了先入為主的唯物觀。對於古人所謂的「氣」,非但沒有清楚的認知,也沒有實際的體驗或印 證,不了解古人所說的氣,其實有很大一部份是指信息的動態。
  然而在臨床的治療上,醫生與患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信息交往,治療患者的同時,醫生不 能免於和患者身上的信息,必然發生交流和互動。因此醫生若沒有自我化解的防範措施,終究不能 免於「染上相同疾病」的憂慮。
  現代人不明瞭氣功的機轉,所以也無法了解古代的醫生,為什麼他們都會練一些氣功,例如華 佗教人五禽戲,他自己者不會吐納導引之術,又何以能創此功法以教於人?為什麼他需要練氣功? 現代的醫生恐怕很少人會追問其中的道理。
  從信息觀可知,醫生為了消除身上所感染的信息,可以用練氣功做為一種自我的防衛。以現代 的醫生而論,極少人有自我防衛的措施,因此根據調查統計的結果顯示,醫生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 短,為什麼會這樣?可能連醫生自己都不確知原因何在。
  針刺患者時,透過針體的金屬導電特性,醫生和患者會有相當的信息往來。當醫生的身體很強 壯時,對患者輸出的信息,即有助於矯正患者的生理機能,所以醫生對患者的治癒率會比較高。相 反的,醫生的身體壯況不佳時,對於病患的治癒率也會低下來。
  在針刺的當時,患者不僅從醫生身上獲得信息,也將他的信息傳給醫生,彼此形成信息交流的 現象,這好像兩種氣體的混合過程,相互擴散。患者傳給醫生的信息,自然是有疾病的信息,會對 醫生的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醫生身強體壯,短時間內也許可以若無其事。但是醫生也有勞累 和老化的一天,再加上平常若沒有良好的調節習慣,難保不被拖累,與患者同病相憐。
  在臨床做針灸治療時,醫生應該先強化自己的身心,一方面可以取得較高的療效,另則也比較 有自我防衛的能力。因此醫生的養生保健之道,也應該是醫學上的課題,不僅可以保護醫生的健康 ,也可以做為一般職業病的防範參考。
  以現代的科技而言,有些針刺的效應,其實可以尋求通訊科技的協助,將部分臨床手法以電壓 調變的方式來取代,模擬人為的訊號,以代替人手的直接捻針。因此給患者的訊號,可以是各式各 樣的波形、振幅、頻率、持續時間長短、單頻、多頻混合或相位搭配等的變化,在信息的運用上, 可以獲得靈活而等價的療效。還是針刺的臨床治療上可以研究,進而大力發展和推廣的前景。
  傳統的溫灸除了有質能效應外,其實燃燒艾草時,它的信息也隨著溫度釋放出來,艾葉的性味 苦辛溫,藥性歸肝脾腎三經絡,也就是它的信息會走足三陰經。這樣的信息有溫經止血、散寒除濕 的作用。因此臨床上遇到經血虛寒的患者,常會用艾草溫灸三陰交:而遇上濕邪鬱表所產生的濕疹 或皮膚瘙癢時,常用艾葉煙薰身體以除濕邪。這其中有信息的流動,伴隨物質的效應一起發揮作用 ,一般人很難體會到它的存在及作用。
  將艾灸改為雷射光灸,在外觀上好像從原始走入科技化,然而效果上卻有得有失。得的是雷射 光乾淨無污染,不像艾草的燃燒所產生的煙塵,久而久之會將人和房屋都薰得味道處處。宙射光的 強度可以精確調節,也可以當作載波,攜帶各式各樣的信息波,開發出各種信息的治療法。雷射光 可以照在身體皮膚上任何穴位,臨床上都不成問題,它的好處有許多。
  但是雷射光灸也有它力所不逮的地方,與艾灸相較,它就沒有辦法提供類似艾草的信息給身體 ,也無法有物質方面的療效可期。還有它的操作,必須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方可能勝任,無法像艾 灸一樣簡便而大眾化,所以雷射光灸只能在醫院或診所內進行,無法成為一般家庭裡生活的備用知 能。


結語

  中醫針灸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能流傳如此長久絕非幸至,其實針灸的內涵相當豐富。在經 絡的電性研究裡,我們可以領悟到,經絡原來是溝通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生理網路。針灸不僅有機 械、物質和能量的效應,還有信息傳遞或互動的效應,也就是經絡網具備通訊的功能。針灸的治療 時必然會發揮這種特性,對人體的健康有深刻的影響力,所以深受中國人的保健所倚重,輾轉流傳 至今日。
  根據經絡可以溝通信息的觀點推想,以及參考穴道電檢法的藥物試驗法,針灸其實可以結合通 訊的科技,以拓廣它的治療方法,提昇臨床的療效。累積臨床針灸治療的信息效應,將帶我們深入 了解人體的信息機轉。這些知識和方法,會廣泛嘉惠醫學的未來發展和人類的健康。


參考文獻
1.Rosendal T: Studies on the conductivity properties of human skin to direct current. Acta Physiol Scand, 5, 130-151,1943.
2.Rosendal T: Further studies on the conducting properties of human skin to direct and alternating current. Acta Physiol Scand, 8,183-202,1945.
3.Nakatani Y: Skin electric resistance and ryodoraku.J Aulonamic. Nerve,6,52,1956.
4.ZX Zhu.: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electrical specificity of meridian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Am J Acupunct,9:203-216,1981.
5.Niboyet JEH.: Nouvelle constatations sur les proprietes electriques des ponts Chinois. Bull Soc Acup,30,7,1958.
6.KG Chen.: Electric properties of meridian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electrodermal screening test. IEEE Eng Med/BialogyMay/June,58-63,1996.
7.K.G.Chen: The 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Human Meridian System and its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Research and Cybernetics, Baden-Baden in Germany, Aug.,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