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的重要性可從中國人自古就教導婦女及孩童要圍件「圍兒」(圍兜兜)以防肚子受涼而得知。
氣功師父更重視氣守丹田。東方醫學有所謂的「腹診」,腹診時,是以肚臍為中心,按其四周,即可知道
此人那裡有毛病,狀態如何,所以說肚臍是人的「健康中心」。在日本,從前大人們常對孩子說「雷公會
偷走肚臍」的生活教訓。因為打雷時便會下雨,下雨後氣溫就會降低,為了不讓肚子受涼,就得趕快把肚
臍藏起來以免「被雷公偷走肚臍」。永井秋夫更著有「揉肚臍健康法」。揉肚臍有調整自律神經的功能。
中國以前有所謂的「臍相」。日本江戶時代有位叫水野南北的人,著有「水野南北臍相法」。書中記有肚
臍可看出一人的身體強弱。人在精神專注時,會用力往「臍下丹田」。坐禪暝想時,也是把手交叉於肚臍
處。若弄熱肚臍,就有讓副交感神經發揮功能,鎮靜交感神經的效果,因而得以安眠。自律神經與胃、小
腸、肝臟、胰臟、膽等內臟相連,因而,弄熱肚臍後,可透過經絡給予它們很好的影響。由經驗來看,肚
子的肌肉很結實的人,身體就健康,身體弱的人,肚子的肌肉較鬆軟。肚臍住於任脈上,它司掌婦女疾病
及性機能。任脈外側約一點五公分處,有個叫腎經的經絡,它對產生人的活動力能源的機能有很密切的關
聯。有腎經的旁邊是胃經。頭痛、喉嚨痛、肚痛、腳麻痺等,皆與這些經絡有關聯。肚臍周圍的穴道,除
肚臍本身的神闕穴道外,尚有水分、氣海、圍元、盲俞、天樞、大巨、石門等。中國針灸經絡十二經及奇
經八脈都與腹部有連絡其穴位就在腹直肌的有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大樞,大巨,水
道,歸來,氣衝,橫骨,大赫,氣穴,中注,盲俞,商曲,石閡,陰都,通谷,幽門,步廊,這些穴位主
要屬於胃經及腎經。所以與腎經胃經及與它們互為表裡之經絡有關的症狀都可針刺腹直肌來治療。總之,
對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減肥,胃痛,腸炎,脫肛,婦女疾病,遺尿症,下痢,歇斯底里,泌尿器疾病,
生殖器疾病,腰背痛,下肢冷感,腹膜炎,便秘,呼吸器疾病,四肢倦怠等有效的穴道,皆集中於此。而
肚臍剛好位於兩塊腹直肌的中間。根據西醫研究及筆者的經驗針刺腹直肌上類維富醫師所提的敏化點都有
治好以上所提各症侯的療效。筆者因而結合了中西醫在此處的各穴位針法而提出了腹直肌針刺療法及健腹
直肌養身法的觀念。目前所知的針灸法中,除了體針,還有各種微針系統(microacupuncture)。就是以
一塵一世界的觀點,每一個微針系統且都有全身各部位的代表穴位存在,以方便以身體之一小部份就可治
療全身體的疾病。如鼻針,耳針,頭皮針,舌針及手腳病理按摩等。筆者在體針及各微針系統外,另提出
「腹直肌針刺療法」。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腹直肌針刺療法對保養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它不像其他的微
針系統有全身的代表穴位。而在腹直肌上的敏化點,穴位對於我們身體的基本健康都很重要。值得一提的
是身體各重要的器官都先有骨頭保護著,外面再覆蓋一層肌肉。如頭蓋骨,肋骨,骨盆骨。但腹部的各器
官卻只有腹直肌直接單獨保護著。由此可見腹部內之各系統器官與腹直肌間之關係非常密切,又腹直肌與
身體上其他的肌肉不一樣的是它並非關節性肌肉。以中醫來講,針灸可調節「氣」,而氣又分先天與後天
。後天的穀氣,即營養、衛氣、宗氣均生於中焦水穀之氣而中焦又與腹直肌有密切關係。募穴皆在腹部,
募有募集之意,募穴為臟腑之氣所結聚之氣。靈樞海論篇元:「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經肢節。
經絡為人身氣血運行之通路。」嘗考人身氣血之來源:一為先天之腎間動氣,又稱原氣;一為後天飲食之
精華稱為穀氣。必先天之原氣與後天之穀氣,兩者相合為用,乃成身體各部之生理機能。而維護人體健康
的營氣,衛氣、宗氣三者均生於中焦水穀之氣。由此可知腹直肌處於中焦又與腸胃,生殖泌尿系統功能密
切,因在全身氣血產生,運行及調整上佔有重要的關鍵地位。把腹直肌針刺療法獨立起來,使針刺醫療人
員更重視它,再配與其他體針或微針療法,就可把針刺療效大大的提高。此外如把腹直肌鍛練的強健,各
生理功能也就自然健康起來,而提出了練腹直肌健身法。十二經絡都與我們的腹部有密切的聯絡,手太陰
肺經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系,出腋下,至肘臂,入扣,出大指之端,足太陰
脾經入腹,屬脾,胃,手少陰必經小腸,手太陽小腸經下膈抵胃,入小腸,足太陽膀胱經下屬膀胱,足少
陰腎經,入絡膀胱,手厥陰心包經下膈歷三焦,手少陽三焦經手膈屬三焦,足少陰膽經絡肝屬膽,足厥陰
肝經抵小腹十二經脈都與腹部腹直肌有連略。衝脈其浮於外者挾臍左右上行,任脈經循臍中央至膻中,督
脈圍身一週,奇經八脈中除陽維脈及陽蹻脈都與腹部,腹直肌有連略。可見腹直肌在針灸治療之重要性,
固特別把腹直肌療法獨立出來並加於發展。
中醫對人體之生理現象,內而臟腑,外而肌膚,都有密確的連繫。腧穴之作用一致,因為經絡在內臟
與體表間所具之輸轉,傳導功能,絕大部份係由腧穴所反映顯出。腧穴有時亦幫助診斷,因人體內臟倘若
發生病變時,由於經絡之傳導作用,每能影響與有關之腧穴部位,亦可能發生病理徵象,一般現象為腧穴
部位有自發之痛感,稱為痛點;或以手按之有痛感,稱為壓痛點;或用藥物或熱力加諸腧穴部位上,使其
發生反映現象,稱為刺激法。臨症時醫者即利用此等痛點,壓痛點及刺激法,可以診療而知內臟疾病之所
在。募有募集之意,募穴為臟腑之氣所結聚之氣。募穴皆在腹部,體壁反饋療法創始人類維富醫師,認為
疼痛治療常用的方法是給予體壁特定部位一種刺激而特定部位是在指診中常見的壓痛點。壓痛點可能在鄰
近也可能遠離發痛器,壓痛點與相應的器官之間是相亙聯通的,並有許多方面的相關性,這種聯繫在胚胎
第四週就已存在,隨著胚胎發育和胚胎誘導而逐漸形成,最後則形成與相應器化學物質結構最大程度相似
的細胞群。這種細胞具有感受器的功能,當外界刺激達到一定程度後感受器被激惹,敏化了的感受器可通
過軸突反射,神經之回路,體液調節,電磁場等通路作用於效應器。同桿效應器接受刺激後可能產生某種
效應順原通路而作用予感受器。因此可以認為被敏化了的感受器應具有雙重作用,即感受器作用和效應器
作用。具有這種雙作用的壓痛點是被敏化了的感受器組和效應器的總合,簡稱為敏化點。而很多個敏化點
都在腹直肌上。以前西醫認為肌肉就是肌肉,器官就是器官互不關連。而西醫師現在了解到全身400多條肌
肉中腹肌最能表現出雙向的somatovisceral and viscerosomatic之互動。腹直肌之板肌點所引發的症候包
括腹痛,沒胃口,腸痛,瀉肚子,膀胱括約肌痙攣,經痛及類似各種臟腑的疼痛。腹直肌上部之板肌點也
會引發背痛。這種痛被病人形容會橫向跑的背痛。此外,腹脹,不消化,頭暈,吐,心臟痛,胸口痛,似
膽炎,肝炎及婦科等疼痛。肚臍周圍的板肌點,會引發腹部絞痛及泛性的腹痛。嬰兒也常會由腹直肌上板
肌點所引發的腹痛而哭。腹直肌下部之板肌點會引發經痛,腰痛(病患會不自主的比著橫向路動之下背酸
痛)著。此點也易引起假性盲腸炎,瀉肚子,婦科及泌尿之毛病。
中國類維富醫師所發展出來的體壁反饋療法中也提到很多個敏化點都在腹直肌上。如在腦血管意外性
偏癱的病患可在病患之腹直肌第4~6節可觸及明顯敏化點,注射後腹直肌向腰部及大腿內側放散。在「植
物人」病患的腹直肌第5、6節也可觸及敏化點。在半身麻病患之腹直肌;第4~6節有敏化點。
古人有言「年歲大了,只要能睡能吃能放(大小便),便是很幸福」。想想那些老年人或病痛久的人
,晚上睡不著,無法安眠,胃口不好,吃不下,腹部不消,大小便困難,不是便秘就是下瀉及頻尿。所以
能睡,能吃,能放就是我們身體健康的基本要求。很幸運的,中國針灸西洋的板肌點及東洋的體壁反饋療
法都發現了腹直肌上的各敏化點可有效的治好以上病痛。筆者特選此文把「腹直肌針療法」獨立出來,有
幾個目的(1)有神經衰弱,失眠,胃不舒服,婦科,泌尿系統,性功能異常,腰酸背痛等毛病,針刺腹直
肌上的治療點都有很好的療效。(2)鼓勵強化腹直肌的運動-所以才另提出健腹直肌養身法。(3)「腹直肌
針刺療法」給獨立出來後,希望有更多前輩會注意到腹直肌重要性及特別性並研究使此療法更進步完善,
在Trigger Points治療法上西醫喜歡溫腹直肌以便腦部感受到腹部溫度上升而使全身肌肉放鬆下來。中醫
更重視溫肚子,靜坐,氣功等練法也很重視肚子不要著涼。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女孩孕婦要穿圍兜兜了。(4)
可做為中西醫整合研究之「基石」因中西醫學雖理論不同但都有共同或非常接近的治療點。對這些治療點
研究得更多對中西醫理論的共同性就會更清楚。
從胚胎學來看,腹直肌與婦科系統,生殖器官,泌尿系統,腸胃系統,自主神經系統有著密確的關係
。雖在西醫的生理解剖上,這些系統都由不同的組織群所組成,也有各別的功能。但從臨床治療經驗上不
管中醫,西醫或東洋醫等都再再的顯示出腹直肌的各敏化點對各系統的病症訊號還是會表現出來,而在這
些敏化點上針刺也能對相關的器官之功能產生調治的療效。 中醫西醫及東洋醫學都對腹直肌的各敏化點及其所能治療的疾病,提出了各別的理論。但「真理只有 一個」的原則下,很多學者專家都有志要整合各大醫學系統。但如要從中藥,西藥來整合真的比登天還難 。針刺療法,除了針不必再詳細分中藥或西藥的各組成成份而把研究的各條件削減到針刺與所得結果而已 。可見腹直肌針刺療法確是整合中西醫學的「基石」。另中西醫都了解到腹直肌上的敏化點能治療各系統 的疾病,而從胚胎學來看個系統之關係更為密切。如果有更多人更重視「腹直肌針刺療法」之應用及研究 ,必能突破中西整合的瓶頸。簡而言之「腹直肌針刺療法」就是學習使用在腹直肌上已知的中西醫的各種 治療點及針刺法並加於使用。然後在臨床上仔細找出可幫助診斷及治療的任何敏化點。「健腹直肌養身法 」就是把腹直肌鍛練結實起來的任何方法。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讓大家了解到要腹直肌的重要並努力鍛練腹 直肌,常保溫肚子來養身。而在身體有點不舒服時可自行先溫暖肚子以恢復健康。在有病痛時可使用中西 醫各治療點、敏化點來治療病痛。在這全新的醫學觀點下,腹直肌就不再只是一塊肌肉而已了。希望這新 的醫學觀念能有助於突破中西醫整合的瓶頸。 |